工程案例

工程案例

瑰丽海疆——2023中国写意油画海洋主题学术邀请展(一)

发布日期:2024-01-2322    已浏览 作者: 工程案例

 

  范迪安 丁一林 丁设 于向志 于远廷 王力克 王克举 王建国 王海燕 王琨 王辉 王嵬 王锐 文祯非 孔繁文 厉国军 石煜 龙建辉 龙梅 叶南 史国强 包泽伟 吕承坚 邬国宝 刘文伟 刘世良 刘传珂 刘明 刘南一 刘 勐 闫平 孙纲 孙俊 孙洪利 孙韬 李延洲 李学峰 李贵男 杨尧 杨松林 杨诚 杨参军 吴良孝 吴晓林 邱剑 何万太 邹光辉 辛建伟 汪明强 汪鹏飞 宋克 迟连城 张文平 张冬峰 张立平 张立农 张永 张杰 张峻明 张淳大宝 张路江 张新权 张膑 陆庆龙 陈子君 陈文献 陈世宁 陈向兵 陈国力 陈明华 陈金华 陈奕文 陈康康 陈淑敏 陈毅刚 范晓楠 岳海涛 金田 周武发 郑工 项诚学 赵义龙 赵世杰 赵培智 段远文 俞晓夫 宫立龙 袁文彬 夏俊波 翁凯旋 翁诞宪 郭宁 郭争光 唐满生 黄少鹏 黄礼攸 黄阿忠 章文浩 章晓明 梁宇 童雁汝南 谢森 雷小洲 雷璨铭 詹保国 蔡群徽 管朴学 廖学军 谭龙建 谭智群 颜苏平 戴士和

  “生”是多义的。可以是生命,是生机或生活;也可以是生态,是生气或生动。“生”之场域,就是生命活动的场所。这是一个宽泛的话题,可针对油画中的“海洋”与“写意”两大主题,问题就集中了,并落实到相应的题材与创作过程。有关生命意义的阐发,可具体表现在每一次“海洋”主题的油画创作,体现在每一位参与者的油画作品。油画,是创作者借用的一个媒介,只有“写意”才是创作者生命在场的证明。

  “海洋”可以是绘画的主题,表现人与海的关系。20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作家海明威写了一部小说《老人与海》,讲述一位古巴老渔夫海上钓鱼的故事。苍茫的大海,小船不经意的飘荡,直到第85天,才猛地发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咬住鱼钩,由此开始人与鱼的生死搏斗。两天两夜,老人又饥又渴,缺乏水和食物,身边只有鱼叉和有限的工具,凭着顽强的毅力,老人还是杀死了这条大鱼,将其绑在船边拖走。鱼的血腥味又引来大群鲨鱼抢食,不得已开始新一轮的搏斗,可最终拉回岸上的只剩下一副鱼骨架。此时,我们真难以成败论英雄,结果不重要了,故事的过程让我们贴近人性的内里,看到生存的残酷与生命的顽强,同时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生命的无常。“生”,是谈论“海洋”时无法绕开的主题。在绘画中,触及到“海洋”,万般生物纷至沓来,笔头便有无限生机。

  “写意”可以是绘画的主题,表达人与画的关系。“写意”不是与“写实”相对的手法,而是指画外人生的一种境界。元末诗人徐贲有首诗,题名“写意”。诗曰:“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客来客去日日,花开花落年年。“此字字句句,所言者都是事象,而其意象者均在言外。论意境,清风淡雨,世事无扰,悠然自得,十分超脱。如晚年的黄公望,”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虽水怪悲诧亦不顾。”(李日华《六研斋笔记》)此种意态方成意境,为后来的文人画家所推崇,至明末清初,随心学流行。文人作画,讲究“写意”,所谓“意”者,指其心境;又所谓“逸”者,指其气息,并非“简”笔所论,并非与“工”笔相对,与写“实”对立。历来中国画家讲究绘画以“用笔为先”,但我们的“写意”绝不受限于此。作为绘画主题的“写意”,更强调绘画的主体精神,其人生态度为第一。当代中国的油画家,以同样的绘画心态看待油画,只不过多了层有关油画的语言问题,并没有将“写意”作为特定的语言方式。不仅来自欧洲的“表现性”绘画可以归之为“写意”,“写实性”的油画也可以归之“写意”。在某一种意义上,“写意”就是人生态度。

  “写意”是内在的心境,而“海洋”是外在的处境。同样作为主题,“海洋”油画与“写意”油画不是叠加,而是相互面对,相互融通,即以“写意”的心态面对“海洋”的生态,以主体精神的存在面向“海洋”的生活。油画,不过是两大主题的合奏与共鸣,共在同一场域。可以是威海的油画小镇,也可以是画家的某一写生现场,甚至是画家的某一幅画作。场域的一直在变化,将相应的主题不断的延展,沿着海岸线,随着画家行踪,逐步形成“海洋”文化的主题网络,也形成“写意”油画的主题场域。此时的“生”,是生发,时时生发,处处生发。相聚与生发,其内在的关联值得深思。某时某地,哪些人相聚了,聚集的缘由是什么?又怎么相处的?相处后产生怎样的效应?这样一些问题存在于当下,同时也留给了历史,让研究者去解答。作为参与者的画家,他们的解释不在于文字,而在那些现场留下的作品,里面包含有许多信息,呈现了现场的状况。这不禁让人想到“潮汐”。海水沿着海岸线不断地涨落,拍打着礁石,抚摸着沙滩,推送潮流,激扬浪花。没有“潮汐”,海洋会失色许多。假如没有“海洋”的主题创作,没有画家们一次次的聚集,写意油画缺失了这一场域,也会失色许多。

  海岸线上的行走,不断建构的主题场域,是否让人有着“随遇而安”的绘画心境?我曾随着“写意油画”群体到过福建惠安及诏安海边写生,也到过广东珠海的渔港码头写生。写生即写“生”,其给人最大的喜悦,就是“发现”与“心动”。突然看到一处景色,那一瞬间,让你驻足观望,有了绘画的冲动。有时也会很平静地停下脚步,构图作画。外出写生确实隐含着一种画画的机缘,都在海边,每个人看到的景色不同,感受不同。一切似乎都是偶遇,但不能说没有预设,因为场域本身蕴含着主题。你去看海,海就有预设。

  写生是现场作画,也是创作,无论室内或室外。现场的信息都是转瞬即逝,难以把握,而抓住的都是你心有所感,能停留在画面上的,都是带着主题来的。如范迪安的《南海涛声》,那一浪又一浪,那节拍与声浪,诉说什么,只有站在南海边才会知道。杨松林的《交响》(图1),一堆巨浪冲上礁石,似乎让人听到震耳的涛声,气势如虹。那不在南海,也许是胶东半岛哪一处海边的黄昏,阳光下的色彩十分耀眼,而声音却令人生发感慨。“听涛”不是“听泉”,“海涛”不是“林涛”,主题不一,心境不同。王力克的《雪后朝阳港》,阳光落下,一片寂静,三只渔船停在岸边,远处的雪山拉开蓝色的天。作者思绪飘的很远,似乎在那空旷之地,也才会飘得起来。刘世良的《春潮》、刘传珂的《退潮》和陈金华的《大潮》,表现的都是“潮”,他们观潮、听潮,可这“潮”不同那“潮,那画不同这画,你听到了他没听见,你看到了他视而不见。面对大海,得学会聆听,听听大海的声音,知道何以为“空”。观“潮”不若听“潮”,听“潮”不若画“潮”,画其铺天盖地,画其一无所有。项诚学有一画《听得涛声待云归》(“石岛人家”之四),画面笔触飞扬,海潮汹涌,漫天彩云。同样是“潮”,主题一样,场域不同,人的感知不可能一致。在写生创作中,感知是活跃的,与认知无关,而人的感知没办法琢磨,只有同在现场,或能对话一二,也不能完全沟通。感知从属于现场,离开现场,一无所是。

  海洋油画,主题是“海”;写意油画,主题是“生”。“海”是放荡不羁的,只要有空就会流入,“空”是海的生机。沿岸的许多海湾不就这样形成?海湾隐含着许多生机,人居于此,船泊于岸,“随遇而安”,享受着“静静的暖光”。陈国力的画温和而开朗,面对一处港湾,众多停泊的船,他看到的是一片光明。看见与听见,对于“写意”油画都是相对的,其相对性就在于人的随机性调节功能。可能看到了不听,可能听到了不看,可能边看边听,任其自然。不可否认,人的意识有着主导作用,会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处理各种信息。场域,决定人对信息的接受状况,也决定信息在特定空间中的流布状况。

  美国观念艺术家约翰·凯奇有一作品《4分33秒》,为BBC交响乐团音乐会的曲目,但钢琴家演奏时只有动作,没有声音,不触键。有三个乐章,每段结束时将乐谱翻页。翻页有声音,现场也会有其他声音偶尔出现。作曲者在特定的空间切分了一段时间:4分33秒。时间不变,剧场可变,空间可动,声音捉摸不定,乐谱没有一点音符。有人称之为“偶然音乐“(Chance muisc)或”机遇音乐“(Aleatory music)。偶然或机遇,都有”随遇而安“的意味,需要排空,不预设,但要有特定的场域。

  曹雪芹语:“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红楼梦》第五回)“门”的后面是“空”,一个虚拟的场,心意之场。佛教以为“一切皆空”,号称“空门”。有禅语:“空门不用关,净地何须扫”。人心之所在,神在意在,“生”意在。存在的现场,以心意化解一切,可以接纳,不一定看破。人在哪里,哪里就有风景。如海之水,流到哪儿,哪儿就是海。

  黄礼攸《眺望海平线》是典型的海景画,那是人对海的观望,远处一线暖光。海的形象很明确,意涵却十分隐晦。除了深邃的海,就是天上的云,二者都不可度量。这就留给人们随意阐释的空间,主题由个人确定。而人是时代中人,时代的主题也在不自觉中呈现。

  17世纪荷兰的海景画,主体形象多是扬帆出行的船,时代主题是“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而画家表达的主题却围绕着人性问题展开,体现“人与海的较量”。伦勃朗(1606-1669)的画《加利利海上风暴中的基督》(Christ in the Storm on the Sea of Galilee,1633年,图2),表现耶稣和他的门徒一起乘船横渡加加利海,遭遇风暴,“耶稣对他们说,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呢?他们再次对他说,你的仆人们有信心,求你显示你的荣耀给他们。” (马太福音14:31)伦勃朗表现的就那一瞬间,镇定的耶稣压住船尾,船头的人把控着船帆,风正烈,浪太大,最终神力战胜了自然力。其实,神人一体。

  19世纪欧洲的海景画,其主体形象还是船,其时代主题却是“海上争霸”,尤其是英法之争,那是“人与人的较量”。英国画家透纳(1775-1851)的《战舰归航》(1839年,图3),现实题材,小火轮拖着“特米雷勒号”战舰,在落日的余晖中驶入港口。“特米雷勒号”参加了1805年特拉法加(Bataille de Trafalgar)海战,击败了法国舰队,为功勋舰。而画中“落日”特别有意味,因那时英国已取代西班牙,成为史上第二个“日不落帝国”。法国画家籍里柯(1791-1824)的《梅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1819年),也是现实题材,其根据1816年发生的一起海难事件所创作。当时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在海上沉没,逃生中有147人挤在一张大木筏。73周后,木筏才被一艘帆船发现,船上只剩15人。为生存,木筏上的人相互残杀,没有食物,开始食人。事件被一位幸存者披露出来,舆论大哗。籍里柯采访了幸存者,力图真实地再现这次海难。在极端的环境中,人性的问题被一层层剥开,籍里柯的注意力就集中在死去的或濒临死亡的人,那青灰色的身体。

  大海永远是现实的,而与人的现实最贴近的是船,这关系着人在海上的生死。但在和平年代,船则关系着人的生计。赵世杰的《潮起潮落》(图4),画的就是“船”,船的局部特写,泊在岸边,船上有人,但让人在乎画面色彩的一冷一暖,作者意指潮的涨落。刘文伟的《休渔季的黄昏》,以“停泊”为主题,在静谧的暮色中见天空一抹彩云。色彩冷暖互见,引发的主题还是“生计”。一瞥之下,画面生成,主题随之而来,都与生活相关。海上作业,是生计;岸边停泊,也是生计,而且是“生息”,又生生不息。船,总是要靠岸的,岸是才是归宿,才有人家。船与岸的关系,时时生成主题。如港口、沙滩、礁岩,或如堤岸、半岛、小岛;有盼归的人,有归来的船,有满仓的鱼,有补网的人与赶海的人。现实中的主题渗透在日常的每一细节,只要留意,便处处可观。有时需要局部放大,凝神观照。文桢非笔下的港湾码头,停泊的是游艇而非渔船。游艇是休闲的娱乐,以海上观赏、兜风为基本功能,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深圳有七星湾游艇码头,厦门有香山国际游艇码头,三沙有鸿洲国际游艇码头,青岛有飞洋游艇码头,大连有小平岛湾游艇码头;2023年8月,北海自然资源局公布了一个项目,在北海银滩建国家帆船游艇港码头,总投资5887.76万。21世纪的中国,其时代主题就是“建设”与“发展”,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而在画面上的主体形象,可能就是“港湾”。

  生命是生活的根本,生活是生命的根基。人的活动场域,一步步地拓宽,一点点的踩踏,遇见的都是片段。我们不必去询问生活的艺术及其程序,一旦主体自身有了合目的的行为,主题出现了,生活就有了它应该有的样子,艺术也就获得了存在的正当性。正当性内含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同时也为个人所实现。主题,就是获得正当性的理由。

  (文/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暨东南亚美术研究中心主任2023年10月15日于京北)

  范迪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美术馆馆长(2005—2014),中央美术学院院长(2014—2023),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丁一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油画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

  丁设,毕业于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于向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特约创作员,北方油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威海市美术馆党支部书记,威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于远延,1960年出生于河北张家口。1984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91年学习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97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河北美协会员、张家口油画学会副会长。

  王力克,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油画学会副主席。

  王克举,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创作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王建国,吉林艺术学院油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油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艺术品收藏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展览与藏品推介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油画学会主席,长春市文联副主席,长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长春城市雕塑学会副理事长。

  王海燕,1974年生于青岛。199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曾任教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王琨,《中国油画》主编,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学术委员,北京当代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王辉,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院艺术院特聘导师,敦煌学院客座教授。

  王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民革中央画院理事,辽宁省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大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油画学会会长,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大连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大连中山美术馆艺术总监。

  王锐,海南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海南省南方美术研究院院长,湖南师大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原海口市美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文祯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深圳美术创作院、深圳市深视觉美术创作研究院院长,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江西师大美术学院和肇庆学院客座教授。

  孔繁文,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

  厉国军,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邀艺术家,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特邀创作员,吉林大学特聘教授,吴冠中艺术馆特聘画家,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美术创作资助项目获得者。

  石煜,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院副秘书长。

  龙建辉,中国美协会员,一级美术师,现任广西美术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广西书法馆馆长,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常务副馆长,广西政协书画院院长,广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漓江画派常务理事,广西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理事会理事。

  叶南,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秘书长。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网络暴力、谣言和虚假有害信息举报)电话: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