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立方2app下载

彩立方2app下载

航空机枪与机炮①最经典的空战武器

时间: 2024-03-18 07:03:18 |   作者: 彩立方2app下载


  从1914年10月,法国“瓦赞”307式飞机用侧面安装的哈奇开斯机枪击落德国“阿维亚蒂克”双座飞机开始,到1956年AIM-9B“响尾蛇”导弹取得首个战果结束,42年间,机枪与机炮是空战的绝对主角。尽管今日机炮已沦为空战武器中最不起眼的那个,绝大多数四代战机(F-22、F-35、苏-57)仍未将其舍弃。【军武研究员】系列文章将为您呈现百年来,航空机炮(枪)的发展历史,并介绍其中典型代表。

  军事上,一般将20毫米弹丸口径作为枪与炮的分界线毫米及以上,被称为炮,如厄利空20毫米高炮。空战初期,受飞机动力限制,机身强度和装甲防护有限,中口径机枪(常见有7.62、7.9、7.7)即可胜任,随技术发展,大口径机枪也被搬上飞机。经过1930年代局部冲突,军队对更大口径航空武器提出需求,飞行员也发现空战中无需将敌机打爆,打着即可(进而引燃油料和弹药),20毫米是有效引燃飞机油料的最小口径。于是,二战前,多个欧洲国家已列装瑞士厄利孔和法国西斯潘诺20毫米机炮,穿甲燃烧、杀伤爆破燃烧等具备燃烧效应的炮弹被大量应用。

  二战初期,德国空军使用的机载武器是7.92毫米MG15、MG17机枪,13毫米的MG131机枪,以及厄利孔20毫米MG-FF机炮。1940年5月至1945年4月,近5年间,盟军对德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略轰炸,护航与拦截成为欧洲空战的主要内容。轰炸机的结构较战斗机更为坚固,要击落盟军4发重型战斗机,需命中n发12.7 毫米枪弹,为战斗机配备大威力机炮成为当务之急,1942年德国航空部提出20毫米是空战武器的最小口径。德国确实在拦截战斗机和机载武器方面花费大量心血,战时共研发16种20毫米以上口径机炮,20毫米MG151和30毫米MK-108机炮成为标配。

  德国在二战末期的实验表明,1发30毫米炮弹就可将战斗机打爆,但击落一架四发重型轰炸机,至少需要命中4发30毫米炮弹。受此启发,德国为喷气新锐Me-262配备了4门MK-108。以今天的眼光,MK-108机炮外形短粗,很像30毫米榴弹发射器。可不要小看它的威力,1944年9月的一次空战中,6架Me-262喷气式战斗机,耗时6分钟就击落15架B-17轰炸机!

  二战经典1:德军MK-108机炮德国人设计武器,往往过于精巧,却不利于生产和维护,虎式、豹式堪称坦克标杆,却败于简单、可靠、量大的T-34、谢尔曼。MK-108机炮是一款非典型的德国武器,系出名门莱茵金属,却追求实用,80%零件冲压而成,最好能够降低活动部件,具备结构紧密相连、重量较轻(58千克,像BF-109之类的轻型战斗机也能装备)、非常可靠和易于生产等优点,加上威力巨大,成为战争后期德国空军战斗机的标准武器。缺点是炮管较短,炮口初速较低(仅540米/秒),目标较远时,命中率低。

  尽管MK108机炮性能已属上乘,德国人对其威力还不甚满意,在大口径机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先后在Bf-110G-2/R1 和Bf-110G-4a/R1安装了37毫米BK3.7机炮,在Me-410A-2/U4 和Me-410B-2/U4上安装50毫米BK5机炮;还为新锐的Me-262换装毛瑟Mk214A型50毫米炮(原是反坦克炮),不过由于该炮过重(半吨、备弹45发),后坐力过大,破坏了Me-262机头平衡,仅试装2架。

  不同于德国人对大口径、大威力的执着,英美两国更偏爱航空机枪。二战前期(如不列颠空战),英国飓风、喷火战斗机均装备维克斯公司生产的勃朗宁M1919型7.7毫米中口径机枪,这还在于二战期间,维克斯枪厂一直在高强度生产此枪,贸然改换产品可能会影响产量。再者,英军认为空中接触时间极短,射速指标更具意义(该枪射速高达1150发/分);尽管有飞行员质疑其威力过小,但并非主流。喷火总师去世后,副总师操刀对喷火进行改进,增加了2门西斯潘诺20毫米机炮,但此炮体积非常庞大,炮管长长探出机翼,成为喷火后期型的识别特征。1942年后,英国机载武器也进入机炮时代,新入役的8种战斗机均装备机炮。

  苏联飞行员支援西班牙内战时,就得出结论,大口径机枪已不能够满足未来空战需求。1940年,苏军在苏芬战争缴获了一些拉兹 Lathi 20毫米机关炮,苏联据此研发出12.7毫米别列津Berezin UB航空机枪和20毫米B-20机炮。随后在其基础上扩大口径,研制了著名的vya-23毫米机炮,发射23×115炮弹,因后坐力巨大,主要装备伊尔-2强击机。苏联还大量装备20毫米Shvak施瓦克机炮,此炮由7.62毫米的施卡斯ShKAS机枪放大而来。该机枪是二战中射速最快的航空机枪,射速超过1500发/分钟。

  二战,美军标准机载武器是12.7毫米AN/M2航空机枪(绰号.50、老干妈),并且一直沿用到50年代,第一代战斗机经典F-86就装备了6挺M3航空机枪(AN/M2改进型)。.50之所以成为绝对主力,除性能优异、拆(轰炸)机任务不重,或许还因为缺少一款靠谱的20毫米机炮,飞行员从未体验过一发销魂的快感。美军并非没有20毫米机炮,击落山本五十六的P-38闪电战斗机就采用20毫米机炮+12.7毫米重机枪的火力搭配,但其可靠性堪忧,频频掉链子。

  德国空军之所以压力山大,是因为其对手绝非鱼腩,而是四处吐火的刺猬。以美军著名的B-17轰炸机为例,机身前后共安装了16挺12.7毫米机枪,再加上抗揍的机体,绰号“空中堡垒”(波音还注册了商标)。

  二战经典2:美军.50机枪AN/M2型航空机枪由M1919勃朗宁轻机枪改进而来,射速有较大提升,约750-850发/分,改进型M3射速逐步提升到1200发/分。空枪重38kg,发射12.7x99重弹,机械击发,初速890米/秒。总产量超过200万挺。

  二战后,随着对地攻击武器的发展,导弹(如小牛、硫磺石)、制导炸弹逐渐取代了机炮和无控火箭,除少数“舔地神器”(下篇会专门介绍“舔地神器”的发展史),机炮再次聚焦“主业”——打飞机。由于战机是非常典型的系统工程,具备战机研发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这些国家负责机炮系统的单位也相对固定。如果某款机炮比较靠谱,就会被同一阵营多款战斗机共用,甚至经常使用,很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过去50年间,主流机炮款式并不多。

  GSh-23L使用德国工程师卡尔·加斯特1916年发明的双管气退式原理,简称加斯特原理,一个炮管开火时,其后座力通过一个杠杆装置来带动另一个炮管装填及发射炮弹,并循环往复。如此设计的好处在于: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紧凑(全重仅51千克)、可靠性高、射速高,特别是初始射速,甚至超过采用外驱动力的加特林转管炮。Gsh-23L被苏联米格-21(后续型号)、米格-23、米格-27战斗机、米-24武装直升机、图-22轰炸机等飞机使用,连伊尔-76的尾炮塔中也装有2门GSh-23L机炮。

  上个世纪80年代,苏联经典三代机米格-29与苏-27相继服役,它们装备的是新式Gsh301型30毫米机炮。火炮采用轻量化设计,备弹150-200发,提供3-4次射击机会,因备弹较少无需配备大型弹鼓,使用火药燃气驱动,较“火神”节约了动力马达,火炮仅重50公斤,挤占空间也小。缺点是因采用轻量化设计,炮管寿命较短。

  由于我国经常使用苏制战机,三代机也是从引进苏-27系列起步,机炮从生产到使用秉承苏俄路线,不追求超高射速,更重视弹丸威力。50年代引进了苏联23毫米机炮,仿制为23-1型机炮,配备国产歼-5。80年代初,我国成功仿制了GSh-23L并命名为23-3型双管机炮,装备歼-7 Ⅲ、歼-8Ⅱ、歼轰-7、歼-10等战机。后来,Gsh301型机炮随苏-27进入中国,国产歼-11、歼-15、歼-16均安装1门国产化GSh-301。

  50年代的空战,棋逢对手的米格-15与F-86是最大看点,“米格走廊”上,面对火力强大的米格-15(1门N-37型37毫米炮+2门NR-23型23毫米炮,备弹40+80X2=200枚),火力还停留在二战水平(6挺AN-M3 型12.7毫米机枪,备弹267X6=1602发)的F-86丝毫占不到便宜,1枚37毫米或2枚23毫米炮弹就能击毁一架F-86。

  空战结果让自诩世界第一十分没面子,之后美军在机炮方面花了很多功夫,于是就诞生了一款截至目前最经典的机炮--M61“火神”。M61沿袭了美军自二战以来坚持的小口径、高射速、多备弹之路,采用6管加特林原理,配备2个驱动马达,为炮管和弹鼓提供动力,射速高达6000发/分。从此美军机炮进入加特林转管炮时代,并诞生了炮霸GAU-8,装备A-10攻击机,在海湾战争中大显神威。

  二战后期,战斗机飞行速度大幅度提高,空战中交汇的时间很短暂,提高射速和增大机炮口径变得同等重要。12.7毫米机枪之所以在美军站稳脚跟,超过1000发/分的射速是一大优势。传统滑动机心式机炮射速提高潜力有限,德国工程师另辟蹊径研发了MG213C型转膛炮,理论射速高达1200发/分,几乎是当时最靠谱的20毫米MG151机炮的2倍。转膛炮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弹膛,射击时火药气体带动鼓轮旋转,鼓轮上的炮弹对准炮管即可击发,原理与左相似。

  尽管MG213C研发时间较晚,并未大量装备,但其设计给后人很大启发,转膛机炮家族先后诞生了美国20 毫米M39、英国ADEN阿登、法国德发和瑞士厄利孔302RK等航空机炮。1976年,德国毛瑟公司开始为狂风战斗轰炸机研发新一代单管转膛炮,定位“四高”--高初速、高射速、高精度、高可靠性,1979年研制成功,这就是毛瑟BK27。为配合阵风项目,法国武器工业集团于1988年研发了GIAT基亚特30M791单管转膛机炮(别名德发791B),改用7条膛线和电子击发装置,创造了2500发/分的单管射速记录。

  1956年,以“响尾蛇”为代表的格斗空空导弹取得首个战果,空战进入导弹时代。1992年12月27日,一架美国空军F-16C战斗机使用AIM-120A 导弹击落伊拉克空军米格-25,空战进入超视距时代。如今,四代机纷纷服役,以AIM-9X为代表的新世代格斗导弹性能卓越,先进头盔瞄准具配合大离轴角发射的格斗导弹,理论上威力秒杀机炮。四代机是否还需要保留机炮设计?这是摆在设计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现役四代机中,F-22、F-35A(空军型)、苏-57均保留了固定机炮,F-35B和F-35C并未安装固定机炮,像F-4一样使用机炮吊舱应对不时之需。军迷寻遍歼-20图片和有关联的资料,未见机炮踪影,网传歼-20具备安装机炮的能力,但暂未安装。

  小编看来,这体现了战术需求与航空设计之间的取舍,机炮确有可靠性高、不受电子干扰、最短射距小等优点,但若空战彻底进入超视距时代,机炮真的可有可无。时代在进步,不能用固化的思维禁锢技术的发展。就像二战时,面对机载无控火箭,很难想象后来导弹渐成主流。如果说机炮是视距内空战缠斗的利器,某一些程度,四代机进入狗斗模式就是失败;如果说机炮是机载导弹数量有限的心理安慰,随着小型空空导弹的发展,载弹量更多,盲区更小,机炮彻底成为历史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