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立方2app下载

陆上设备

黄卫伟:华为面临的4大挑战和对策

时间: 2023-11-08 05:01:33 |   作者: 陆上设备


  从曾经的追随者到今天的产业领导者,华为怎么来面对新的挑战?如何管理创新与不确定性?

  从曾经的追随者到今天的产业领导者,华为怎么来面对新的挑战?如何管理创新与不确定性?

  2016年,华为公司在全球500强企业里排名第83位。华为公司的长期战略意图其实是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怎么成为市场领导者以及怎么做市场领导者。

  华为的管理思想最早见于任正非总裁1994年的讲话,其中就已经提出华为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产业的领导者,要从产品创造、技术创造走到思想创造上。

  所以,我们今天也是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来讨论,华为从追随者到产业领导者所面临的这些新的挑战中的创新和管理不确定性的问题。

  华为当前面临哪些挑战呢?应该说华为面临的挑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这个问题在最近几年,特别是今年尤其突出。今年上半年,全球范围电信运营产业的整体投资同比下降了15%以上。运营商面临网络公司的竞争,它们的成长受到了巨大挑战,自身都有转型的迫切需求,因此它们迫切希望华为可成为它们问计的对象,为它们提供解决方案,特别是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方面。

  作为追随者,前面的路已经被领先者趟出来了,所以方向的选择还不是最要紧的麻烦。追随者关键是要聚焦自己有限的资源,迅速缩短与领先者的差距。但是,当追随者一旦走到前列,就需要承担起在不确定性中探索未来的方向的责任。这就是华为当前和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

  华为公司长期施行聚焦的战略,有好的一方面,但同时也会对管理造成非常大的挑战。

  因为这种由于聚焦形成的大规模功能平台组织架构存在着规模效率递减效应,随着规模的增大,内部的交易成本就会随之增大,最后导致整体竞争力下滑。

  但是,华为的聚焦战略决定了华为的组织架构,不适宜采取传统的研、产、销一体化的事业部组织模式。怎么提高功能平台和支撑平台的运作效率,怎么激活大平台上的各类业务组织,就成为华为坚持聚焦战略的组织挑战。

  目前,华为公司的薪酬在世界产业同行里已经排在前列了,由于薪酬是刚性的,当整个产业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薪酬的刚性成本消化就是一个巨大问题。

  但是,对目前的华为来说,真正的挑战还不是刚性薪酬对财务上的压力,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干部和员工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决定华为能否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

  华为的传统客户(电信设备运营商),正面临来自网络公司的严峻挑战,华为公司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客户取得商业成功:

  运营商的基础业务经历了话音、数据的发展阶段,下一个大的机会在哪儿?华为认为是视频,帮助推动视频成为运营商的基础业务。

  华为在这方面选择的路径和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不太一样,华为是非上市公司,因此要走一条“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的轻资产模式。华为试图找到一个更适合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商业盈利模式,这也是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运营商商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华为把云计算、AI和物联网的体验定量化,简称为ROADS,即实时、按需、全在线、自助和社交,从而使之可衡量,然后将其落实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的开发上,进而帮助运营商向数字化转型。

  未来的物联网可能覆盖的领域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空间、基础设施的发展,可谓是不可估量。因此,对于运营商企业来说物联网也是一个潜在的、很大的市场空间。

  总之,通过这一些既帮助运营商的商业成功,也会带动华为公司的业务增长,用这种双赢的方式来寻求未来的发展空间。在这里面就包括了刚才说的大视频、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等。而且先要在自己的企业里做好,再推及到运营商、客户,对此,任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自己的降落伞自己先跳。”

  现在市场上人工智能概念炒得很热,但华为对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看法比较清醒,就是人工智能现在是有泡沫的。所以,华为对待人工智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不急于做公共的AI产品,而是先聚焦在自己内部的巨大网络的应用和深度服务上。

  另外就是在内部简化管理,把那些例行性的、重复性的管理活动,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化提升效率。这样,华为一方面加强对AI进行研究,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改进内部管理来获得直接效益。

  在资源配置上,华为从始至终坚持压强原则。在华为规模尚小时,它利用压强原则实现和跨国公司竞争;在华为的规模处于劣势时,通过收缩战线使战略生长点上的资源配置强度超越竞争对手,把整体的规模劣势转换为局部的资源配置强度的优势而实现突破。

  同时,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2016年的数据表明,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已超越了110亿美元,研发工程师2016年底的统计是7.9万人,今年已超越了8万人。这样的研发投入在全球顶尖高技术企业里也是名列前茅。所以,创新一定是要有大规模的投入来保证的。

  不仅如此,华为公司一直强调:战略竞争力量不应消耗在非战略机会点上。虽然通讯设备产业目前处于低谷,但未来一些大的机会已经在孕育,比如: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

  目前一百多亿美金的研发投入要集中在未来抢占这些大机会的战略制高点上,而不是把它消耗或分散在那些边缘性的创新上;在整个创新的策略上和方针上,要坚持为客户价值而创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任总曾提到一个例子:隶属朗讯(Lucen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曾研究出了高倍的电子显微镜,把它贡献给社会有点划不来,为此,朗讯专门成立了一个事业部来作为这样的产品的一个商业承载,但是朗讯是做通信设施的公司,成立电子显微镜事业部看起来是个创新业务,但实际上误导了公司的战略,分散了公司的战略资源。

  所以,任总用这个例子提醒主持研发资源分配的高管们,一定要清晰技术创新的边界,无边界的技术创新会误导公司战略。

  华为公司内部有个独特的咖啡文化,按照任总的说法叫“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就是鼓励华为内部高管和高级专家走出去,去参加国际会议、论坛、以及各种国际性信息通信方面的商业性展览、会展,来接触外部的科学家、大型客户、大企业高管、著名大学相关领域教授等,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就可能碰撞出对未来的方向性的一些看法、思想。

  这种咖啡文化不仅适用于外部,也适用于内部,所以现在华为办公区里咖啡馆非常多,就是要推动不同部门、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相互之间交流、碰撞,这是华为一个很大的特点。

  不仅于此,从2011年开始华为进行了一个组织上比较大的变革,把research(研究)和development(开发)在组织上划开了,而这遵循不同的考核导向。

  华为在研究上不采取赌一个方向、赌一个路径的做法,那是小公司资源不足的做法,而是多路径、多梯次来布局研究项目。

  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很难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决策未来产业技术的正确方向。现实情况是尽管高技术的新创公司很多,但成功者只是极少数,90%以上的新创公司都最终失败了。而大公司具备拥有资源优势,所以不能用赌未来方向的方式从事研究与开发。

  研究项目不成功,至少能证明此路不通,这本身也具有商业经济价值,至少避免了未来在这个方向上的大规模的商业投入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在研究上加大投入,特别是在面临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这其实就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方式。

  给予创新失败者以空间以及宽容,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肯定反对者的价值和作用,允许反对的声音存在。

  华为内部一直有“蓝军”和“红军”的设置,蓝军部门人不多,但是他们只专做一件事情,就是红军做什么项目,蓝军就提反对意见,挑毛病。蓝军如果在这些重大的问题上做得好,有一些突出表现的人,华为会把这些人又调到红军去,担任项目负责人。

  通过这样的“流动”,使得内部不同意见都能够公开、公平地来争论。“蓝军”机制也是华为在面对不确定性创新时的一种战略选择和一种组织措施。

  华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16个研究中心,在整个世界范围吸收、控制战略资源。同时,华为也不断加大对大学研究的资助,并提供无偿,不索取专利权、不索取成果、不联名发表成果等各种无偿的资助。

  早在2000年,任总就明白准确地提出:当企业决定在某一战略方向发展时,要在相对的方向,对外进行风险投资,以便在自己的主选择是错的时候赢回时间。当事物还处于混沌状态,自己不存在主选择时,要同时在多种方向进行均衡的风险投资。

  所以,在公司的风险投资上,华为的策略是“赚大钱不赚小钱”。所谓赚大钱是通过与公司核心技术的协同,增加公司整体的价值,不赚小钱就是不追求风险投资本身的财务投资回报。

  在东南非洲有个很美丽的湖——马拉维湖。在这里每逢雨季会刮起一种“龙卷风”。它其实就是几亿只蚊子聚集在一起盘旋上升形成的“龙卷风”。

  而华为的员工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竖铁塔、安装设备、挖沟、埋光缆、维护设备等,野外作业也多,在这里的华为员工基本没有没得过疟疾的。

  在华为早期的全球开拓中,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这也是华为为什么提出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相对应的人力资源政策。

  人力资源的各项政策就是要向这些在一线艰苦奋斗,为公司、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员工倾斜,同时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

  有一次,我们人大商学院EMBA学生的流动课堂,在英国与兰开斯特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交流,提到华为,对方教授说他研究过华为,认为华为的成功不过是走在西方公司走过的路上。

  后来我把这句话转达给任总,任总说这个教授很有洞察力,他看的很准,华为的成功就是这样,就是因为走上了西方公司走过的成功之路。

  但是华为在原汁原味地引进西方公司先进的管理体系、真正搞懂了之后,又不会局限在简单复制西方公司走过的道路,遵循“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方针。所以,这就是华为管理上重要的优势和特点。

  这句话是任总总结的:我们永远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因为只有“惶者生存”,只有不断保持危机感的公司,才能够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