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走近海上风电建设者记录他们逐梦蓝海的动人故事

发布日期:2023-10-04276    已浏览 作者: 新闻资讯

 

  碧海深处,他们站在“风口浪尖”;乘风破浪,他们直面大海的“喜怒哀乐”。在辽阔的阳江海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整日奔波在茫茫大海上,与风为伍、踏浪而行,为的就是在海上架起一座座大风车,把呼啸的海风变为源源不断的电能,送进千家万户。他们,就是阳江海上风电建设者。连日来,本报记者奔赴我市海上风电建设项目第一线,走近海上风电建设者,记录他们逐梦蓝海的动人故事。

  自从3月中旬随“创力”号来到阳江南鹏岛海域施工,“90后”安全工程师许志祥已经在这条船上呆了近三个月。5月28日,记者见到这个小伙子时,他的皮肤已经晒得黝黑,头发也很长很长了。“出发前带了剃头工具,在船上都是同事相互帮忙剪,但技术不怎么好。”许志祥开着玩笑说。

  许志祥是上海打捞局阳江风电项目部的一员,和七八十名同事一起承担中广核南鹏岛风电场25台风机机组的基础施工。他们每天吃在船上、住在船上、工作在船上、休闲娱乐也在船上……这条长198.8米、宽46.6米、深14.2米的大型抢险打捞起重船——“创力”号,就是他们的大本营。船上是清一色的男性,平均岁数不超过40岁。

  早上5:45,许志祥准时和另外一位同事交班,参与实施工程人员的早班会,给他们做安全交底。工作真正开始后,他便在甲板上进行日常巡查,如检查实施工程人员的防护工具、安全措施等,检查机械设备、吊索臂、钢丝绳等。来回巡查几遍,身上厚厚的劳保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水也不知不觉喝了几大瓶。

  工作看似简单枯燥,但容不得半点马虎。“就算有人上下楼梯不抓扶手,我都要监督提醒。”许志祥介绍,作为安全工程师,自己对外部环境已经养成了非常警觉的习惯,当船身稍有点晃动时,他就会变得紧张而敏感。“创力”号缓缓起吊主钩,钩起甲板上的高强度吊带,逐渐移至海面上的稳桩平台……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耗时近一个小时,许志祥一直在旁边盯着,专注而认真。

  一天下来,许志祥手机的微信步数往往都超过15000步,但他平时基本不发社交平台。“生活太单调了,没什么可发的。”他坦言,有时通过朋友圈看到其他同龄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心底也会掠过一丝羡慕的情绪,但很快便能调整好心态。

  工作闲暇之余,许志祥最爱看书。每次出发前,除了带好必须的生活用品,他一定会在行李箱塞上几本书。即便船上网购不方便,他仍然网购了几次书,让快递员送至东平渔港的项目部,再委托同事送上船来。

  在船上一呆就是两三个月,许志祥十分挂念老婆孩子,也时常觉得愧对家人。“这半年来,我在家里一共就呆了三天,其他时间全在海上。”他说,每天最想的就是“回家”。

  一方书桌,一张床,小小的“海上宿舍”已是满满当当。在正对施工现场的窗前,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工程师倪道俊正仔细研究项目进度表和施工图。傍晚的海风卷着浪似在低吟,船上晚班的工人们趁着海况适宜仍在加紧施工,倪道俊快步走出宿舍来到施工现场,比照着施工图圈圈点点,指导工人们安全生产。

  位于阳西县沙扒镇西侧约15海里的海域上,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正有序进行海上升压站基桩施工。倪道俊是该项目工程部管理负责人,自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便一直从事风电行业,曾参与全国首个商业运营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响水200兆瓦近海风电场示范项目建设。作为三峡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工程管理主要负责人,倪道俊就像是项目的管家,需要统筹协调好船上施工、监理等方方面面,还要担负起现场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在漂浮不定的大海上工作,任何一点细微的失误,都会延误工期,甚至造成巨大损失。精益求精,谨终如始,是倪道俊秉承的工作理念。在船上值班的日子,每天清早6点,他都会准时出仓,习惯性查看天气、翻看工作清单,第一时间赶赴施工现场巡查进度与设备安全,并参加班前例会,反复交待安全要点和需要注意的几点。开工建设时,除了吃饭和睡觉,基本都泡在施工前线。

  “海上作业环境特殊,安全生产是我们的生命线。”倪道俊和记者说,起重船上有上百名作业人员,出仓前都必须佩戴好救生衣和安全帽,即使对工作流程了如指掌,也需要每天做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海域常出现大涌浪、强台风等恶劣情况,全年适宜施工的时间仅有110天左右。在海况适合的条件下,倪道俊会督导团队24小时轮班作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抢抓工程进度,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开展三峡集团海上风电科研项目,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探索新的施工方式方法。

  自2018年该项目核准后,倪道俊便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阳江,项目开工之时有过半时间在海上,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常态,想念家人时他就掏出照片反复看。面对茫茫大海,他时常会翻看行业动态。“近几年,清洁能源领域越来越受关注,三峡集团也计划在阳江区域打造千亿级海上风电示范基地。”提到这些,倪道俊异常兴奋,他畅想着,不久后,身后将矗立起大片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海风带动巨大的叶片不停转动,源源不断的电流将汇入电网,惠及千家万户。

  从今年5月起,在南鹏岛南侧海域的中节能阳江3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施工场址,70多人的施工团队,以“华天龙”作业船为基地不分昼夜地开展风机建设施工。

  21日上午,记者乘坐交通船前往项目建设海域,仅单程就要2个多小时,有的记者经受不住海上颠簸,很快就晕船、呕吐。同行的中节能公司工作人员说,每天公司都会安排交通船在渔港和“华天龙”作业船间往返,运送淡水、食物、接送工作人员,来回耗时需5个多小时。

  来自潮州的陈立元,是“华天龙”作业船上一名甲板起重工。他负责的工作是操作吊机、叉车等起重机械,搬运施工配件。他和记者说,船上24小时施工,分两班倒,上早班的时候每天5:20分起床,6:00上班。晚上,“华天龙”作业船甲板上灯光充足,晚班工人按照施工安排有序开展工作。“由于夏季白天海上气温较高,早上和晚上施工反而没那么热。”陈立元说。

  “施工最关键的是安全生产,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一个失误可能会带来难以处理的后果,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谈及海上工作感受,陈立元如是说。由于长期在海上工作,才40多岁的他皮肤黝黑,看上去却有50多岁的沧桑感。“茫茫大海上,工人们长期远离陆地,远离亲人,在高温、雷暴、台风、涌浪等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施工。”项目实施工程单位负责人、广州打捞局总工程师张文耀告诉记者。

  工作一丝不苟、安全生产至上,是中节能阳江海上风电项目施工作业遵循的重要准则,这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出海前到登上作业船甲板,安全交底、签名,穿救生衣、戴安全帽,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张文耀表示,海上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想到在不久的将来,海上架起一台台风机,大伙又充满了干劲和斗志。

  2019年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前夕,记者来到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现场采访,开启了一段30小时不休不眠、记录动人心魄的海上施工场面的难忘经历。

  出发前,我以为这只是一次平常的采访活动,心情平静地收拾拍摄器材,因为早些天自己刚从中节能阳江海上风电项目作业船采访回来。我也不担心晕船,因为已经多次出海,更不可思议的是过跟随渔船出海捕鱼、在海上漂泊一个星期的采访经历。

  5月24日一早,我们的采访团队来到海陵岛闸坡渔港的一处码头,一艘交通船早已在那里等候着。可是没有想到,还没登船,老天爷就来了一个下马威,瓢泼大雨把大家淋成了“落鸡汤”。上午8时40分,雨势渐小,接送我们的交通船终于启航,朝着三峡沙扒海上风电场破浪前进。壮阔的海面上,交通船在浪尖和谷底间穿行,有晕船反应的同行在船上躺着以减轻症状。经过3个半小时的颠簸航行,交通船抵达“宇航58”起重船附近。

  由于风浪较大,不具备登船条件,交通船在“宇航58”起重船附近海面徘徊了一个多小时。下午1时30分,我们才从舷梯登上了“宇航58”起重船。时间宝贵,容不得浪费。吃过简单的四菜一汤午饭后,我们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长达144米的“宇航58”起重船就像一艘“巨无霸”,横卧在海面上,我们在甲板上行走如履平地。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巨型机械吊臂正在舒展乾坤大挪移之术,不停吊运各种设备和物料,为吊装升压站基础导管架的钢管桩做准备……这一切,都被我一一定格在镜头里。

  在海上风电场采访,也许刚才还是晴好的天气,转眼间如箭般的雨点就从天而降,让人措手不及。人被淋湿了不要紧,刚起飞的无人机却要忙着召回来,掏出来的相机更要保护好。“只要器材不出故障,总能拍出好素材!”我心里暗暗为自己打气。在强大的信念支撑下,为期两天的探营采访,尽管遇到并不理想的天气,我还是见缝插针,拍摄了大量影像素材,收获满满。

  为确保工程进度,海上风电场实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施工场面不断有新变化。这样连续作业的画面,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每个重要节点都不容错过。当天夜里,适逢安装卡装器和吊装钢管桩的重要节点,自己一夜没睡,重视着施工进度,每隔一小时就出来“溜达”一圈,手机、相机和无人机轮番上阵,完整拍摄纪录各个施工环节和进程。

  30个小时中,不休不眠的我不仅记录下83米的“定海神针”海上吊装的画面,还拍下了海上云雾缭绕的精彩镜头,更重要的是定格了海上“追风人”的风采与豪情。第二天午后,带着一丝疲惫和依依不舍的心情,我踏上了返程的交通船。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