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海上风电】海上风电行业竟然有这么牛的企业存在!

发布日期:2023-08-21232    已浏览 作者: 新闻资讯

 

  日前,丹麦风电巨头Ørsted宣布,他们与DNV.GL(挪威船级社与德国劳氏船级社合并后的公司)签署了一份合同,聘请后者为其开发的比利时Borssele I & II 风场提供项目认证服务。

  海上风电认证是对海上风电项目某个环节的检查,通常由独立的公司、机构来执行,而“某个环节”,可以是勘测调查,可以是施工安装,可以是运行维护,也可以是某个设备、某项功能。

  DNV.GL是海上风电认证领域的绝对权威,他们以IEC标准、欧标、各国国标为基础,配合自己公司制定的海上风电标准,对海上风电进行认证,大到整个项目过程,小到单个偏航电机,无死角全覆盖。

  当然,不仅是海上风电,整个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认证领域遍布他们的身影,截至今年1月,DNV.GL已完成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各类认证505项,其中绝大多数是风电方面的。

  海上风电是一个新兴行业,技术发展迅速,新概念层出不穷,各国政府在审批海上风电项目时,经常会遇到新技术,究竟是可靠的还是黑科技?要政府审批部门来验证,他们也非常头疼。

  所以,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欧洲一些国家就把海上风电的认证交给了一些第三方公司、机构,由他们来判断合理性、可行性。当然,这样的第三方公司、机构必须是权威的,DNV.GL就是这里面的杰出代表。

  政府审查项目时,会对项目的流程或者设计提出一些意见,这时,只要拿出一份DNV.GL的认证报告,问题迎刃而解。没错,就是这么熟练。

  海上风电项目认证的普及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它为项目融资、市场交易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保证。目前,整机认证在国内已经很普遍,但对海上风电整个项目的认证,如安全施工、环保措施等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当然,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移植国外经验,结果只能是水土不服、适得其反。如何师其长技、取其精华,考验的是有关部门和从业人员的智慧。

  7月26日,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平海湾海上风电二期项目顺利完成目前国内6兆瓦风机使用的最大嵌岩式单桩安装。此钢管桩直径是由6米至7.3米的锥度过段,长达77米,板厚80毫米,重达约930吨,是名副其实的“定海神针”。

  风电场位于莆田市平海湾海域,离陆地约12公里,本项目共有20台风机,其中3台采用高桩施工工艺,17台采用单桩施工工艺。如何将重达约930吨的“神针”屹立于茫茫大海之上成为困扰项目部的难题。项目部提前利用电脑模拟各船舶设备的抛锚定位、桩身翻转动作与吊臂的距离等,把挂桩、抬桩、立桩、喂桩等所有的环节都模拟了一遍,把有可能发生的有关问题提前准备好解决方案,确保首根单桩沉桩顺利。

  为了确保船舶设备能“拎”得动钢管桩,项目部分析评估各种起重船的起重能力、起重高度、安全性能等参数,决定采用起重能力重1500吨,起重高度达90米的主起重船立桩,搭配辅起重船抬吊。此次桩锤采用荷兰进口、目前国内最先进的IHCS-3000型号,锤帽与锤体组装起来重达640吨。液压振动锤能量由小到大,待沉桩惯入度达到停锤标准,便开始安装上层平台,此时采用英国进口的大尺寸嵌岩钻机进行嵌岩钻进施工,最后再由液压振动锤捶至设计标高,确保“一锤定音”,把“神针”打到一定厚度的岩层里。

  要想让“神针”稳稳地立住,辅助稳桩平台不可少。项目部通过国内首创“定位稳桩平台技术”,采用长30米、宽17.5米的辅助稳桩平台来紧紧“抱住”钢管桩,利用平台上的调整装置和高精度测量技术,在沉桩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沉桩精度达标。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接下来单桩沉桩的垂直度,项目部在该平台上下两层桁架上,均安装定位架及导向轮,并配备100吨液压千斤顶,通过对桩身垂直度及桩顶法兰盘水平度的测量,利用液压千斤顶来调整桩身的垂直度,使直径6米的法兰盘水平偏差精确控制在18毫米以内,保证实施工程质量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施工区域属于外海,水流湍急,船舶在涌浪大的情况下进行实施工程作业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及安全风险。场址底部岩层起伏变化较大,且存在有孤石,对沉桩、嵌岩施工有较大影响。项目部提前模拟现场施工,对突发事故进行相对有效预判和防范,同时对各施工船舶、作业班组进行了细致的技术安全交底,做好做足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随着锚艇发动机的响起,单桩安装真正开始。5艘船舶在船机调度员的指挥之下井然有序地完成了船舶定位工作,起重顺利开展。现场负责人还需要实时关注施工现场海上风力及浪高等天气情况,以防天气突变对后续工作产生影响。

  受台湾海峡涌浪影响,施工初期因为吊钩摆幅过大,无法实施单桩挂钩而陷入困境。经过多方考量后,决定采取将单桩运至风浪较小的兴化湾实施挂钩,再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作业。经过多天连续作战,首根超大直径的“定海神针”顺利吊入龙口。

  WindDaily获悉,印度首个海上风电场引起了全球关注,35个国家开发商都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

  印度首个海上风场将建在古吉拉特邦Khambhat湾,离海岸约12海里。这35个国家的开发商包括美国的Deepwater、比利时的Parkwind、挪威的Equinor、新加坡的SquaredCapital、德国的ClimateandRenewablesGmbH和菲律宾的主流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公司等。这一些企业有的是美国首个海上风电开发商,有的是全球首个漂浮式风电的开发商,各个实力不俗。也足见印度首个海上风电场的吸引力。

  印度规划在2022年海上风电装机达5GW,如今首个海上风场提上日程。各国开发商纷涌而至“抢头香”,印度首个海上风场俨然成了香饽饽。面对这甜蜜的忧愁,印度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主管部门表示近期将组织这些开发商举行一场演讲会,以确定由谁来进行开发。

  当陆上风电因弃风陷入困境时,资源充沛且易就近消纳的海上风电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更为利好的消息是,有关政策的逐渐完备和技术进步所带来建设成本的下降等都将进一步刺激海上风电项目投资,海上风电发展在未来三年内整体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大。

  进入“十三五”以来,在政策引导下,一直被边缘化的海上风电忽而成为各家的宠儿。如果行走在江苏、福建、广东等多个省份的海岸线,都能看见白色风机的巨大身影。

  当前各能源品类电力装机已现过剩之忧,从不堪重负的补贴压力和密集出台的政策风向看,补贴红利期已进入尾声。但被限制的陆上风电相比,从2016年开始,海上风电异军突起,装机规模连续5年迅速增加。据国家统计数据,仅在2017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超过307台,新增装机容量接近119万千瓦,同比增长98%。随着风电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及扶持政策的一同推动,我国已具备规模开发的条件和基础,海上风电迎来发展机遇。

  在东部和南部,发展海上风电具有天然优势。我国海岸线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另据中国气象局风能资源调查数据,我国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70米以上可装机容量约5亿千瓦。相比陆上风电,作为新兴清洁能源的海上风电一方面不需要长距离输送,适合大规模开发;另一方面,在基本相同的地理位置上,海上风电的利用小时数较陆上风电高出20%—70%。

  海上风电对电网更加友好。众所周知,近年来限制我们国家新能源发展的一大掣肘就是消纳难,与远在“三北”地区的陆上风电不同,海上风电由于紧邻我国电力负荷中心,消纳前景很广阔。而这不仅满足了沿海负荷中心持续增长的用电需求,同时在当地的能源结构调整中,海上风电也正逐步发挥出无法替代的作用:项目紧挨沿海负荷中心,自然成为沿海各省获取清洁能源的有力渠道。

  按照国家风电“十三五”规划,2020年末我国海上风电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力争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年初,各地规划的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超越一亿千瓦,这也代表着远超于《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达到1500万千瓦的目标。其中沿海省份也不甘落后,江苏、福建、广东、上海等地区的海上风电的开发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与此同时,一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陆续建成,设备技术水准不断提高。凭借技术先导性强、经济体量大和产业关联度大的特点,海上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新竞技场,还可改善当地能源结构、拉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直至带动我国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而在经历“十二五”的谨慎探索,“十三五”被认为是海上风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期间,技术创新、成本管控和产业协同已经成为海上风电开发成本下降的主要方式。

  虽然目前海上风电标杆电价大幅高于陆上风电,但是从长远来看,电价补贴退坡是必然趋势。“业界普遍认为,“目前国家提出陆上风电在2020年要实现平价上网,海上风电要争取在‘十四五’之前实现平价上网”。也就是在2018至2019年,风电可实现从新兴市场到成熟市场这一目标,海上风电度电成本有望快速下降。具体在进入2018年之后,海上风电被能源市场看好,大有乘势崛起,赶超其他清洁能源的势头。

  7月26日,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平海湾海上风电二期项目顺利完成目前国内6兆瓦风机使用的最大嵌岩式单桩安装。此钢管桩直径是由6米至7.3米的锥度过段,长达77米,板厚80毫米,重达约930吨,是名副其实的“定海神针”。

  风电场位于莆田市平海湾海域,离陆地约12公里,本项目共有20台风机,其中3台采用高桩施工工艺,17台采用单桩施工工艺。如何将重达约930吨的“神针”屹立于茫茫大海之上成为困扰项目部的难题。项目部提前利用电脑模拟各船舶设备的抛锚定位、桩身翻转动作与吊臂的距离等,把挂桩、抬桩、立桩、喂桩等各个环节都模拟了一遍,把有可能发生的相关问题提前准备好解决方案,确保首根单桩沉桩顺利。

  为了确保船舶设备能“拎”得动钢管桩,项目部分析评估各种起重船的起重能力、起重高度、安全性能等参数,决定采用起重能力重1500吨,起重高度达90米的主起重船立桩,搭配辅起重船抬吊。此次桩锤采用荷兰进口、目前国内最先进的IHCS-3000型号,锤帽与锤体组装起来重达640吨。液压振动锤能量由小到大,待沉桩惯入度达到停锤标准,便开始安装上层平台,此时采用英国进口的大尺寸嵌岩钻机进行嵌岩钻进施工,最后再由液压振动锤捶至设计标高,确保“一锤定音”,把“神针”打到一定厚度的岩层里。

  要想让“神针”稳稳地立住,辅助稳桩平台不可少。项目部通过国内首创“定位稳桩平台技术”,采用长30米、宽17.5米的辅助稳桩平台来紧紧“抱住”钢管桩,利用平台上的调整装置和高精度测量技术,在沉桩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沉桩精度达标。为了保证接下来单桩沉桩的垂直度,项目部在该平台上下两层桁架上,均安装定位架及导向轮,并配备100吨液压千斤顶,通过对桩身垂直度及桩顶法兰盘水平度的测量,利用液压千斤顶来调整桩身的垂直度,使直径6米的法兰盘水平偏差精确控制在18毫米以内,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施工区域属于外海,水流湍急,船舶在涌浪大的情况下进行施工作业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及安全风险。场址底部岩层起伏变化较大,且存在有孤石,对沉桩、嵌岩施工有较大影响。项目部提前模拟现场施工,对突发事故进行有效预判和防范,同时对各施工船舶、作业班组进行了细致的技术安全交底,做好做足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随着锚艇发动机的响起,单桩安装正式开始。5艘船舶在船机调度员的指挥之下井然有序地完成了船舶定位工作,起重顺利开展。现场负责人还需要实时关注施工现场海上风力及浪高等天气情况,以防天气突变对后续工作产生影响。

  受台湾海峡涌浪影响,施工初期因为吊钩摆幅过大,无法实施单桩挂钩而陷入困境。经过多方考量后,决定采取将单桩运至风浪较小的兴化湾实施挂钩,再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作业。经过多天连续作战,首根超大直径的“定海神针”顺利吊入龙口。

  WindDaily获悉,印度首个海上风电场引起了全球关注,35个国家开发商都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

  印度首个海上风场将建在古吉拉特邦Khambhat湾,离海岸约12海里。这35个国家的开发商包括美国的Deepwater、比利时的Parkwind、挪威的Equinor、新加坡的SquaredCapital、德国的ClimateandRenewablesGmbH和菲律宾的主流可再生能源公司等。这些公司有的是美国首个海上风电开发商,有的是全球首个漂浮式风电的开发商,各个实力不俗。也足见印度首个海上风电场的吸引力。

  印度规划在2022年海上风电装机达5GW,如今首个海上风场提上日程。各国开发商纷涌而至“抢头香”,印度首个海上风场俨然成了香饽饽。面对这甜蜜的忧愁,印度可再生能源主管部门表示近期将组织这些开发商举行一场演讲会,以确定由谁来进行开发。

  当陆上风电因弃风陷入困境时,资源充沛且易就近消纳的海上风电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更为利好的消息是,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建设成本的下降等都将进一步刺激海上风电项目投资,海上风电发展在未来三年内整体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大。

  进入“十三五”以来,在政策引导下,一直被边缘化的海上风电忽而成为各家的宠儿。如果行走在江苏、福建、广东等多个省份的海岸线,都能看见白色风机的巨大身影。

  当前各能源品类电力装机已现过剩之忧,从不堪重负的补贴压力和密集出台的政策风向看,补贴红利期已进入尾声。但被限制的陆上风电相比,从2016年开始,海上风电异军突起,装机规模连续5年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数据,仅在2017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超过307台,新增装机容量接近119万千瓦,同比增长98%。随着风电行业快速发展及扶持政策的共同推动,我国已具备规模开发的条件和基础,海上风电迎来发展机遇。

  在东部和南部,发展海上风电具有天然优势。我国海岸线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另据中国气象局风能资源调查数据,我国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70米以上可装机容量约5亿千瓦。相比陆上风电,作为新兴清洁能源的海上风电一方面不需要长距离输送,适合大规模开发;另一方面,在基本相同的地理位置上,海上风电的利用小时数较陆上风电高出20%—70%。

  海上风电对电网更加友好。众所周知,近年来限制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一大掣肘就是消纳难,与远在“三北”地区的陆上风电不同,海上风电由于紧邻我国电力负荷中心,消纳前景非常广阔。而这不仅满足了沿海负荷中心持续增长的用电需求,同时在当地的能源结构调整中,海上风电也正逐步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项目紧挨沿海负荷中心,自然成为沿海各省获取清洁能源的有力渠道。

  按照国家风电“十三五”规划,2020年末我国海上风电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力争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年初,各地规划的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一亿千瓦,这也意味着远远超过《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达到1500万千瓦的目标。其中沿海省份也不甘落后,江苏、福建、广东、上海等地区的海上风电的开发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与此同时,一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陆续建成,设备技术水平逐步的提升。凭借技术先导性强、经济体量大和产业关联度大的特点,海上风电作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新竞技场,还可改善当地能源结构、拉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直至带动我国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而在经历“十二五”的谨慎探索,“十三五”被认为是海上风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期间,技术创新、成本管控和产业协同慢慢的变成了海上风电开发成本下降的主要方式。

  虽然目前海上风电标杆电价大幅高于陆上风电,但是从长远来看,电价补贴退坡是必然趋势。“业界一致认为,“目前国家提出陆上风电在2020年要实现平价上网,海上风电要争取在‘十四五’之前实现平价上网”。也就是在2018至2019年,风电可实现从新兴市场到成熟市场这一目标,海上风电度电成本有望迅速下降。具体在进入2018年之后,海上风电被能源市场看好,大有乘势崛起,赶超其他清洁能源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