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

专利技术

向着深蓝前进!

时间: 2023-11-20 22:42:07 |   作者: 专利技术


  春华秋实又五载,风雨兼程向未来。2012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应运而生。至此,我国的蓝海筑梦征程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回顾这五年,东海航保人耕波犁浪,探海护航,从北极航行指南姊妹篇到出征南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行指南序列,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服务延伸至欧洲、美洲和地球两极;他们创新求索,不畏艰难,从“海e行”APP软件,到洋山港E航海示范区工程,再到北斗研发技术和应用,实现了“让电子海图到手机”,水上定位精度“米级”、“分米级”、“厘米级”三级跳。

  他们助力“一带一路”倡议,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担当了探海先锋者的历史使命,唱响了“立足东海、对全国、走向世界”的宏伟华章。

  而今,“十三五”的壮丽蓝图徐徐展开,立于时代潮头瞩望远方,巨轮开启新的航程。伴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见证东海航保人“十二五”不平凡的辉煌足迹。

  随着国家海运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动,航运事业走向深蓝,航海保障作为先锋队成为必须。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守望着蓝色的国土,书写航保人的豪情。“中国船舰开到哪里,我们的航保服务就在哪里!”这种自信底气来源他们不忘初心,沉淀着岁月的底蕴和实力。

  “十二五”期间,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浅蓝到深蓝、近海到远洋的跨越。在地理空间上拓展,突破传统的航海保障局限,把航海保障的服务领域扩展到远洋的航运交通和船舶水上活动中,为海运战略通道保驾护航。不仅如此,服务的内涵和触角还不断延伸,立足东海,对全国,走向世界,涉及了海洋环境、海洋开发、科学考察等。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以温州洞头航标实训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国际航标培训,并且协助部海事局主办2017年IALA风险管理研讨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此外,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序列航行指南的编制,积极配合部海事局做好“湄公河-澜沧江”项目实施等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他们雄厚的实力和影响力。

  回首2013年,中国海事局在南海海域进行的规模最大联合巡航活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实现了海事测绘走向深蓝的首次远征,创造了多个海事测绘史上的第一。

  此后,他们利用技术优势,助力中远海运集团“永盛”轮往返北极东北航道并首航南极,助力“雪龙”号开展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等任务,在无线电导助航、安全通信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实施极地航海保障工程,是进一步践行中国经略海洋战略的需要,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方位、多渠道参与全球极地事务的一个重要平台。”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王鹤荀说。

  北极航道被称为“黄金水道”,是东亚与大西洋北部沿岸的最短航线,大约比传统航线缩短了三分之一的航程,长期以来,国内关于北极地区的地图集鲜有所见,稀缺的导航资料成为北极通航难以逾越的障碍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困境,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牵头编写的《北极航行指南(东北航道)2014》和《北极航行指南(西北航道)2015》,填补了国内航海图书在北极航道的空白,为有志于航行北极航道的中国籍船舶提供一份内容丰富的重要参考资料,至此,我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北极攻略”。

  同时,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北海、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亚丁湾—地中海这一整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也将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航行攻略”。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在做好传统航海保障服务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积极发挥作用,实现贡献最大化。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以战略眼光和开放思维,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航海保障服务领域,不断推进东海航海保障事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和科学发展。”王鹤荀说。

  北起江苏连云港、南抵福建东山,海岸线“串起”星罗棋布的大小港口,这是我国海洋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在横跨12个纬度的海岸线上,从事航标导助航系统建设、海道测量、中国民用海图编绘出版和水上安全通信等航海保障工作。

  截至目前,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所管理水域维护航标总数6365座、沿海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岸基系统(AIS)岸台共86座,内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长江主要支流、新疆地区湖泊的AIS基站共134座,实现对覆盖水域的船舶识别与动态跟踪,为海事监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2016年至2017年6月底,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完成海道测量、通航尺度核定测量以及应急测量近2.5万换算平方公里,重点开展了上海长江口深水航道和上海洋山深水港、宁波—舟山核心港区深水航路船舶定线制佛渡水道和笤帚门航道水域和江苏沿海航路测量;负责维护更新纸海图503幅、电子海图490幅。此外,为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及南北极科考制作的大量专题海图。2016年至2017年6月底,发行纸海图17万余张、电子海图50余万幅/次。履行西北太平洋国际遇险通信值班职责,处理DSC信息100多万次,通信三项指标及服务满意率指标达到预设目标,水上安全信息播发准确率达100%。真正的做到了船行到哪里,他们的保障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标。

  五年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基于北斗导航系统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建设,与各相关大学、研究所、有关电子导航产品制造商等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北斗导航系统项目在航海保障应用方面的研发,涉及通信、导航、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个技术领域,已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成果。

  洋山港E航海示范工程,融合了港务、引航、海事、航保,气象、码头等多方要素,致力于解决能见度不良情况下,船舶安全航行的技术问题,开发了电子靠泊系统、AIS指泊仪以及基于航标气象与水流要素的采集平台,使涉海单位可以分享各种信息,提升港口运营效能;水面无人智能测量平台(无人智能测量艇)填补了我国海洋测绘远程操控无人驾驶测量的空白,首次亮相于2013年中国海事局“南海联合巡航”任务中,并在第31次南极科考中为“雪龙”号发现新锚地;水上安全信息数字广播系统(NAVDAT)已于2015年1月成功试运行,测试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8kb/s,是传统模式的上百倍。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以关键灯塔为基点,开展了海上高精度北斗导航定位技术探讨研究和网络建设。建成了全球首座北斗和GPS一体的双模差分导航系统,有关技术获得了中国航海科技一等奖。经过3年的建设,目前,海上“北斗”网络已初步成型,该网络将于2017年年底全部建成,建成后将实现我国的东部沿海300公里范围内广域“米级”、“分米级”和沿海50公里范围水域“厘米级”的高精度水上定位,这将标志着我国海上定位技术掀起新的革命,为网络内水域航行的各类船舶提供多层次定位导航服务。未来,北斗导航定位网络可大范围的应用于船舶进出港及狭窄水道导航定位,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海洋、港口、航道的测绘,海上的救助打捞、石油勘探、渔业等等,为各类海上活动提供坚实的水上交通保障。

  船舶航行于广袤无垠的大海,必然受到天气及海洋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台风、温带气旋、寒潮冷高压、浓雾和强对流天气等,极度影响往来船舶的航行安全,是航海中无法加以控制却对航海安全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为使航行在我国及周边海域的国内外船舶及时接收到准确、多样的气象和海况信息,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上线并已成功试运行,气象传真播发内容为气象传真图包括:地面图、波浪图、高空图、冰况图、海温图、重要天气图等,更好地保证船舶获取气象的多样性和准确性,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了通信保障。

  实现全球航海保障信息数字化,目前,基于东航航海保障中心对海上数字广播系统(NAVDAT)的研究和应用,不仅航行警告、气象可及时推送,电子海图更是实现了实时更新。此外,针对中小型船舶在航行智能化、信息化、电子化方面的应用能力弱的真实的情况,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和上海海事大学共同开发了“海e行”APP软件,为航海用户更好的提供电子海图浏览、航线绘制、海上定位及导航、航迹查询等服务,进一步拓展了航保服务范围,让更多的小型渔船、低配非公约船舶能够免费享受到船舶定位助航服务,进一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当前国际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精尖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技术的竞争。科技成果的研发、航海保障服务的完善,离不开航海保障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撑。南海巡航、南印度洋海域马航MH370失联飞机搜寻、第31次南极科考等一次次的实战,打造了目前这样一支专业化的航海保障队伍。

  为了培养专业的领军人才,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设立了首席工程师制度,通过让职工参与科学技术研发、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分别在航标、测量、通信、编绘四个领域的一线,设立一名一级首席工程师,每个航标处设立了一至两名二级首席工程师。

  这五年,通过对典型的挖掘和职工的培养,无论是人才的数量,还是人才质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领军拔尖人才和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不断涌现:项鹭获评201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邵进兴获评交通运输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荣誉称号,张良、吴志华荣获2015年度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吴志华荣获首批“上海工匠”称号,熊发仁荣获2016年度全国海事系统“庆文式”标兵称号,陈正伟获评“2015年感动交通十大人物”之一,叶中央获评“2016年感动交通十大人物”,以叶中央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宁波守塔人”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海洋人物”,更入围了“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成为20位候选人之一。培养出A级海道测量师18名,注册测绘师5名,全国交通技术能手2名,多名技术专家入选交通部和上海市相关专家库,人才梯队搭建已见成效。

  2015年至今,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承担了中国海事局与国际航标协会(IALA)共同举办的连续三届国际航标管理培训,以国际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理念,来慢慢地提高我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各国的助航能力,同时以我国航海保障管理理念、标准、技术来推动沿线助航体系建设,与各国航海保障主管部门一起,共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保驾护航,确保各类船舶的航行安全。前国际航标协会主席、南非理事对培训给予高度评价,并参考温州航标实训基地的模式正在建立其非洲航标培训中心;一些国家提出希望中国派遣航标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航标技术上的支持和提供培训;大多数国家都提出了希望建立助航能力建设的交流机制。通过国际航标培训,增强了中国海事在国际海事领域的话语权,提升了中国航海保障工作在亚洲区域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之前,我国的航标知识培训缺乏系统性,没形成完备的体系,我们也借此机会,将国际标准和国内培训结合到一起,有助于培养国内航标人才,培育出一批专业能力强兼具授课经验的老师,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航标培训体系,以“国际化”推动“国内化”,带动国内航标人才培育模式的标准化、系统化、国际化。

  最是奋进动人心。习强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坚持走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是当前一段时期我国沿海的发展趋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设海洋强国,服务国家战略,是东海航保人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

  东海航保人,将继续在东海这片蓝色的国土上,用激情舞动岁月,砥砺前行,向着深蓝,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