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

专利技术

科技赋能文化 文物“活”起来

时间: 2024-03-10 09:57:35 |   作者: 专利技术


  除了现场感知和体验真的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延伸文物的内涵,建立起文物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将帮助历史和文化穿越时空,和现代人实现心灵的互通。近年来,津城博物馆正在以数字化实现进阶,观众穿梭于虚拟环境与真实世界之间,文物也因此“活”了起来。

  作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册》和仇英的《桃源仙境图》早已名声在外,从今年开始,这三件国宝级名画以全新的形式再现,引来数十万观众争睹艺术之美。

  “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中,“一画一世界”宋画沉浸艺术展空间总有大批参观者驻足。展览选取《雪景寒林图》《山寺群峰图》《青山红杏图》等宋画精品,首次尝试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古代书画作品,采用分层渲染、三面投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沉浸式宋画艺术展区。尤其是《雪景寒林图》最为吸睛,从静海赶来的余先生感慨:“在科技的渲染下,这个沉浸式空间三面幕墙上雪花飞舞,就连山间的雾气、山脚的积雪也清晰可见,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金明池争标图册》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御苑金明池龙舟争标的场景,楼台、亭榭、桥梁、龙舟小艇及众多人物会聚图上,人物虽微小,但比例恰当,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在“明池夺标”互动游戏体验区,参观者能够最终靠手机扫描二维码参与互动,控制大屏幕上船只的速度,体验龙舟竞赛的火热氛围。通过数字化界面联动,让观众在互动游戏中感受古人画作的精妙。天博负责这个的人说,每一帧画面的提取、每一处场景的变换都需要精心构思、巧妙呈现,才能带给观众良好的体验。

  仇英的《桃源仙境图》描绘了怡然自乐的理想境地,峰岫层起叠涌,山间云雾缭绕,松木高大挺拔,山下溪泉潺潺。板桥曲径处,三位白衣秀士席地而坐,或弹琴赏乐,或倾心长谈,或手舞足蹈。全画笔致工细,色彩明亮,彰显了仇英精湛的山水和人物表现能力。“桃源何处——馆藏仇英《桃源仙境图》特展”,以数字赋能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一经推出就受到全国网友的高频搜索和持续关注,成功入选3月份全国百个精品展前十。截至目前,已累计吸引35万多名观众慕名参观。遨游期间,参观者仿佛也成了世外桃源颐养心境的隐士,和仇英的内心世界无缝连接。

  天津美术馆的“行走的美术馆”项目,通过数字技术带着展览和艺术家深入边远地区、农村地区,让很多鲜少接触美术作品的群众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据介绍,项目从2019年启动至今,通过“数字云展”、策展人线上讲解等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展陈参观模式,受众可以“零距离”欣赏艺术之美。

  在天津滨海美术馆“被隐藏的艺术——AR数字艺术展”上,观众打开平板电脑扫描展墙上的平面绘画,立体星云、全息影像等便会“一跃而出”,在平板电脑中生成一件与平面绘画有一定关联度的全新数字艺术作品。

  5个主题场馆、468个VR场景、2342张展图、1123件文物……天津博物馆联合津云新媒体开发的“VR天博”,让更多津城文物“活”在云端,以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的沉浸式探索。

  “观众通过点击链接,即可一步抵达‘云端天博’,360度实景欣赏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天津博物馆负责的人介绍说,比起线下游览,“VR天博”将音视频讲解、文物细节放大、主题展览融合、浏览环境搭建等融为一体,为线上观众创造了良好体验。

  天津自然博物馆借助珍贵藏品三维扫描数据采集利用项目,把收藏保护、学术研究、社会宣传和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近日,首批藏品3D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据了解,天津自然博物馆计划今年完成100件珍贵藏品数字化制作,并将通过网络站点进行展示,公众能够正常的看到静态的藏品活动起来,以全新视角了解自然的奥秘。

  同时,天津自然博物馆全新沉浸式AR导览相机也于上月上线。该技术能给游客带来新奇的导览体验,让文物在眼前“活起来”。

  据统计,天津市域内现有可移动文物591191件(套),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计2082处,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型。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2处。如何积极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让它们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慢慢的变成了文物保护的重要课题。

  此前,本市印发《天津市关于让文物活起来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聚焦数字、跨界、改革三大理念,积极探索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以项目和活动为牵引,全面推动本市文物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

  从现在起到2025年,本市将在文物价值挖掘、文物资源数字创新、文博跨界融合发展、文博矩阵传播宣传和体制机制改革等五大方面持续发力。将通过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系统梳理文物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艺术特质以及独特创造,展示传播天津文物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本市将注重数字创新、跨界融合,一方面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作用,一方面积极推动文博场馆与教育、旅游、商贸、传媒等领域跨界联动,增强天津文物的感知度与影响力,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